一、行业概况
1、什么是血液制品?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由血浆(55%)和血细胞(45%)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包括水、血浆蛋白、无机盐及糖类电解质。血浆中三类成分的占比约为:90%(水),8%(血浆蛋白)和2%(无机盐及糖类电解质)。
血液制品又称血浆衍生物,英文名称为PlasmaDerivatives,是指从血浆中8%的血浆蛋白中分离提纯得到的物质。血浆蛋白由60%的白蛋白、15%的免疫球蛋白、4%的凝血因子和21%的其他蛋白成分组成。从不同的血浆蛋白成分中能够提取出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1吨的血液中仅有1*0.45*0.07=0.0315吨(3.15%)可以被转化为有用的血液制品,决定了血液制品的资源稀缺性。
从白蛋白中可提取出人血白蛋白,用于调节血浆渗透压、运输、解毒以及营养供给;
从免疫球蛋白中可提取出肌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免)、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静丙)以及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特免);
从凝血因子中可提取出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等;
从其它蛋白成分中可提取出蛋白酶抑制剂、酯酶抑制剂等;
可提取的血液制品种类数量与提取技术的高低息息相关。中国现有技术最多仅能从血浆中提取出13种血液制品,而技术领先的国家已经能够从血浆中提取出超过24种血液制品。
2、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历史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的详细介绍可以阅读《信达证券-血液制品行业专题报告: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回顾》,此处就不再展开。
3、血液制品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是采浆站,包括血站(即采集献血者全血的血站)和单采血浆站(即仅采集献血者血浆部分的血站,通常利用全自动单采血浆机分理出献血者血液中的血浆部分,将血细胞输回献血者,使其更快恢复体力)。
产业链中游是血液制品企业,典型代表包括泰邦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等。
产业链下游是血液制品需求方,血液制品先进入各级医疗机构、药店等,进而在专业医师、药师的指导下被患者应用。
二、市场规模及潜在空间
根据券商研报数据,目前全球血液制品行业规模预计在250亿美金,根据中国血液制品批签发数据和产品均价估算,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约360亿,国内7家上市血液制品企业2019年合计的血液制品业务收入合计约140亿,占比约80%,则2019年血液制品行业出厂口径市场规模175亿。同年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012家,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2479.2亿元,对比可以发现血液制品行业在整个生物制药行业中占比并不高。
那血液制品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呢?
1、供应端:采浆量及影响因子分析
大部分行业的市场规模是由需求端决定的,而血液制品行业,作为政策管控型行业,供应端最大程度决定了整个行业的规模。血浆原料是血液制品生产的核心资源,2019年全国采浆量约9202吨,经过15~17年的较高速发展,18年与19年的增速下滑至5%,可以说是非常缓慢,采浆量是否要到达天花板呢?
采浆量取决于采浆站的数量与单站采浆量(采浆量=采浆站的数量*单站采浆量),所谓采浆站,就是由血液制品企业设立的专门采集血浆的地方,注意是只采集血浆(禁止采集全血),并且血站采血是无偿的,浆站采浆是有偿的。国内自2001年起就停止设立新的血液制品企业,但是各家龙头的采浆站每年还是可以新获批设立1-3家。
①采浆站数量
鉴于血液制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其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使得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浆站设置、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和限制措施,以此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自2001年后,国家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国内血制品行业只能通过并购或企业新设采浆站两种方式来进行扩张,并且国家新批浆站向集体企业倾斜。
目前浆站的数量不足300个(没找到权威官方数据,券商研报有出入,和统计口径可能也有关系),18~19年新增浆站数量仅个位数,这个是导致采浆量增速减缓的主要因素。而同期美国采浆站的数量为800个,中美的陆地面积接近,而人口规模中国是美国的4倍,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口密度是美国的4倍,那采浆站是完全有可能达到美国800个的水平的,还有2倍的增长空间。
血浆站的潜在增加空间是血制品行业的长期投资逻辑之一,同时,对于行业下的公司,拥有血浆站的数量决定了其收入规模、血浆站数量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其未来营收的增速,跟踪行业和公司的时候,该指标需要特别关注。
②单站采浆量
根据估算(按照血浆站269个),2019年我国单个单采血浆站的血浆平均产出率仅为34.2吨,仅为美国68.3吨平均水平的一半,即使同是国内企业在单站采浆量上也有较大出入。中美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我国单采血浆站主要设立在县级市,相比浆站多设于大城市的海外发达国家,浆站在人口密度、覆盖人群数上都具有较大差异;(比如江苏和浙江,目前的血浆站就非常少,未来是否放开建设,还是要取决于当地政策)
2)法律法规对采浆频次、单次献浆量有严格的限制;
3)受中国传统观念及习俗影响,国内献血意愿较低;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由于政策与公众意识的限制,国内单站采浆水平想要在短期内大幅提升较为困难,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具体到公司分析,除了要关注其采浆站的数量,还需要关注单站采浆量的提升,拼的是采浆站的位置和管理运营能力。
③小结
血液制品需要从血浆中提取,各家血制品企业需要设置采浆站,相比于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血制品更加特殊,其采浆和生产的各个环节要求更高,因此政策管制相当严格,行业整体的供给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曾经出现过非良性增长、导致行业的强监管)。
即使后续政策放开,也会相对保守和缓慢,鉴于目前与美国市场的差距非常大(尤其是血浆站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目前部分省份逐步放开),未来国内供给端依然会保持增长、但增速会较为缓慢。
2、需求端:血液制品的需求量及潜在增长空间
在跟踪行业需求端的时候,尤其是计算公司销售情况的时候,可以通过统计中检院官网披露的生物制品批签发量数据,批签发量代表血制品企业可销售量的上限,即销量≤批签发量,批签发量可以为预测公司利润、分析行业需求做出重要指示。
2013年以来,我国血制品批签发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13-2019年复合增速为16.79%。其中,2017年批签发量增速下滑至历史低点5.4%,这主要与当年两票制实施导致渠道整合及去库存、生产企业主动降低产能有关。在经历了2017-2018年的行业去库存后,2019年我国血制品批签发总量达到9071万瓶(按统一规格折算),同比增长21.3%,20年的的批签发总量达9827.37万(未折算),同比增长16.68%。
不论是从批签发量还是批签发市值来看,白蛋白市场的规模都是最大的,占比超6成,其次是免疫球蛋白(包括静丙、狂免、破免等)超3成,凝血因子类的占比最小,因为该类产类技术壁垒较高、国内生产企业数量有限。从产品结构上来看,我们和全球市场存在较大的出入,全球血制品构成中以免疫球蛋白为主(50%),而白蛋白的占比不足20%。
从批签发来看,2007-2020年人血白蛋白批签发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21.61%,受制于采浆规模和分离提取技术,国内人血白蛋白供应量有限,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临床需求。从历年批签发数据来看,进口已成为国内人血白蛋白的主要供给来源,且占比逐年提升,20年进口白蛋白占比达到了历史新高65%。
控制篇幅,此处就不复制黏贴研报资料,总结下个人对于人血白蛋白市场的几点看法(竞争情况放在下篇):
1)目前市场规模中等,以批签发量*中标价来计算毛估估在200亿左右,但是批签发量排前三的都是进口产品(血制品禁止进口是因为防止带艾滋病病毒,但为什么人血白蛋白可以进口呢?这个问题没找到答案);
2)从中标价格来看,国内产品的中标价略高于进口产品,如果完全放开竞争,国内企业可能是干不过外资的,海外血制品龙头具备规模经济效应;
3)虽然过去几年的CAGR在10%以上,对于行业来说是不错的增速,但是从人均是用量来看,中国人血白蛋白的使用量是不比日本、欧洲等国少的(人血白蛋白在国内存在滥用的情况),相比美国还有较大差距;
4)未来人血白蛋白市场的增长应该会逐渐放缓,需求端增长放缓的同时供给端继续增加,人血白蛋白的价格也会承压,未来需要关注人血白蛋白的价格;
5)对于国内企业,人血白蛋白是基本盘(毕竟是200亿的市场规模),21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进口人血白蛋白的供给量会受到影响,但长期的增长空间有限;
②静丙(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PH4)
静丙提取自免疫球蛋白,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取的时候和特种人免疫球蛋白(狂免、破免等)只能二选一,提取了静丙就无法提取出特免。
静丙是我国第二大血制品品种,2016年及以前,我国静丙批签发量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由于终端学术推广有限,企业及渠道积压库存较多。2017年我国全面实施两票制,血制品行业渠道整合及去库存导致静丙销售压力上升,2017-2018连续两年批签发量同比下滑。2019年,随着去库存的基本完成以及终端学术推广的持续推进,静丙批签发量恢复正增长,国内批签发产值约70亿。
对于静丙市场的几点总结:
1)我国静丙每千人使用量仅为21g,远低于发达国家(至少相差一倍,相比美国相差10倍),在血制品结构上,国内静丙的占比也远低于国外;
2)虽然这两年批签发增速不如人血白蛋白,但样品医院的使用量13~19年的CAGR是15.1%,一直是正增长;
3)学术推广的推进、临床应用病症的增加,相比较于人血白蛋白、静丙未来的成长空间更大、更值得期待;
③特免
特免主要包括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狂免)、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破免)、乙肝人免疫球蛋白(乙免)3种,这三种免疫球蛋白需求各有差异,因此批签发量的波动也相对较大,整体都属于小品种血液制品,特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用于相关疾病被动免疫,提供即时免疫保护,每个品种批签发企业也都比较小。
乙肝特免主要用于母婴阻断,受乙肝预防与治疗手段不断完善等因素影响,我国乙免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基本可以不关注;
破免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者;狂免(被动免疫)要配合狂苗(主动免疫)用于狂犬病的预防,需求较为刚性;狂免与破免批签发量快速增长,这一方面与终端对其临床必要性的认知度加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生产企业在静丙承压的环境下(静丙和特免提取只能二选一),主动加强狂免与破免的生产与市场推广有关。
综合来看乙肝特免产值小、增长空间小,破免产值小但是增速高可以有所关注,狂免产值大且增速高值得重点关注。
④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类产品主要包括人凝血因子VIII(八因子)、人纤维蛋白原(纤原)、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3种;从历史批签发数据来看,八因子因其刚需性,批签发量自2013年以来实现快速增长,2013-2019年复合增速为24.2%;与之相对,纤原因既往提价幅度较大、企业及渠道库存较多,批签发量自2017年以来持续小幅下滑。2019年,我国八因子、纤原、PCC的批签发量分别为172万、87万、97万瓶,同比增长4.53%、-2.33%、3.81%,对应市值7亿、8亿、2亿元。
凝血因子主要用于治疗血友病,目前已经有神州细胞、中国生物制药等多家公司在做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对血制品中凝血因子类很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整体国内血友病患者用药需求依然非常大,血源凝血因子有一定价格优势,依然有较大潜力。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