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场端看航线补贴趋势:各城市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机场战略定位,对航线补贴各有侧重

从数据可以看出,海南航空和天津航空净利润是负的,补贴占比已经失去意义了;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厦门航空、四川航空、祥鹏航空航线补贴高于净利润,也就是扣除补贴,这几家航司2018年就是亏损的;只有中国国航、吉祥航空、春秋航空、深圳航空的补贴少于净利润,但是利润占比也达到了40%~85%不等,利润占比也非常大。

这也是被投资人广为诟病的问题点,因为补贴的收入来源不是特别透明,会不会有一天被取消了?或者减少了?让投资遭受黑天鹅呢?

2017年以前,航线补贴都计入航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因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占比非常大。2017年以后,各大航司就调整了科目类别,航线补贴不再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也就是说航线补贴成为了航空公司的常规盈利手段。

那么,未来补贴收入会不会下滑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航线补贴背后的逻辑在哪里?

为什么补贴?

这里引用一篇文章的介绍:

“航线航班补贴是地方政府激励航空公司增加运力、开拓更多航线的重要手段,一般针对新增航班的航线培育。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一些二、三线城市,以大力的航线补贴政策吸引航空公司争开国际航线。仅2012年,就有18个省(市)对63家外国航空公司营运的107条国际航线给予补贴,补贴金额超过6亿元。海口市新近修订了《海口市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暂行办法》,于今年1月1日实施,扶持鼓励航空客运市场开发,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此次补贴额度大幅增加,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补贴方式,更加注重航线补贴实效,扶持海口改变淡季,催旺淡季旅游市场。”

可见,航线补贴更多是地方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所做的前瞻性规划指引,跟政府的道路规划是一样的,会带有一定前瞻性。现在全国各地都堵车,都会抱怨政府道路规划不合理,但是很多道路都是在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年前规划的,历史的局限性是难以突破的。所以,对于机场建设与航线补贴,也不能以当下的盈利这样短视的目标来评判其合理性,而应该更侧重长期的规划引导,最重要的是不能烂尾,否则前期浸没成本就真的打水漂了。

“ 近两年,各城市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机场战略定位,对航线补贴各有侧重。有的重在拓展国际航线,以鼓励发展国际航空运输为主,支持地方机场战略落地,并促进航空相关产业发展,比如成都机场、武汉机场和西安咸阳机场;有的重点支持货运航线开拓,比如天津机场、郑州机场;有的重在支持旅游航线开拓,试图以推动旅游业发展为目的,关注重点客源地航线补贴,比如海口美兰机场、贵阳机场;有的重在支持特色航线开拓,比如石家庄机场重点发展低成本航空。”

咱们国家的地方政府,与国外不一样,咱们国家的地方,都是承担了发展经济使命的,一把手就是地方总经理,地方与地方之间,则是相互竞争关系。

“近一两年,在补贴对象上,各地政府也是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航线的补贴更加理性。针对地方特点,拟定适合地方的航线补贴政策,航线引进“重精不重多”。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航线补贴以中长途国际航线为主;而在国内航线方面,以加快布局空白航线、应对高铁竞争为主。石家庄、合肥等地则以国内航班补贴为重点,重在国内省会城市之间衔接,重点加密和新增国内省会城市连接航线、省内支线连接、空白航线补充,适度加密和补充港澳台地区、亚洲国家中短途国际航线。”

在实施补贴的时候,并不是有运力投放,有飞机执飞就大功告成了,地方会比较关注最后带来了多少客流,最后真正发挥了多少效用,所以对包机、旅行社、高客座率的低成本航空,是非常欢迎的。

目前,地方政府对航线补贴更加注重持续性,补贴方式更加多元化,注重“引导培育—共同培育—有效保障—增量激励”的体系性补贴,有效提高了政府补贴的转化率。政府从过往“航空公司的风险转嫁方”向主导带动航空公司共同长期培育航线转变。目前,地方政府以鼓励包机、发展国际及地区空中快线补贴、淡季时刻补贴等方式引导航空公司培育航线。政府补贴不再为盲目增开航线埋单,先期以降低门槛、增加旅游包机补贴的方式,带动航空公司与旅行社共同培育空白航线。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客流发展较为成熟时,以增量补贴等方式推动航空公司更积极的营销与经营,并辅以延长航线培育期、淡季航线补贴优惠等方式,为航空公司新开航线消除“新开航线后顾之忧”。

地方还非常关注运力投放的持续性,所以非常欢迎航司建设基地,捆绑发展,这也未补贴的长期持续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航线补贴出现的另一趋势就是不仅引进航线,更引进航空公司,以形成航空公司与地方之间的“黏性”,更加注重引导航空公司持续拓展航线。比如,河南省不仅支持南航、深航在郑州设立基地公司,还大力收购卢森堡货航,将郑州机场发展为其全球第2个运转中心;海口通过新增过夜飞机、航空公司新设基地、基地航空公司新增注册飞机等三方面的补贴,引导更多的航空公司多飞海口;石家庄通过税收、土地、航线等方面优惠,吸引骨干航企、低成本航企新建基地等,均为形成与航空公司的黏性,促使航空公司加大在地方的运力投入,以占据发展新航线的先机。

机场盈利趋势转变

近年来,机场也在不断开拓新的盈利渠道,以上海机场为例,今年的非航收入占比持续提高:2015年占比49.16%,2016年49.48%,2017年53.81%,2018年57.38%,甚至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机场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航空性服务越来越成为了引流手段,非航性收入则是流量转化的结果。因此,作为引流手段,而非盈利手段,显然机场需要尽可能的保障吞吐量满负荷运转,而且尤其欢迎高客座率的航司,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航线补贴对客座率会有要求了。

那么,像上海机场这样吞吐量满负荷运转的机场,如果都对航司给以航线补贴的话,其他二三线机场就更需要给以补贴了。

机场建设高潮vs运力引进受限

根据《2019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数据,2018年,我国新建、迁建运输机场9个,运输机场总数达235个。又根据2018年年底发布的《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内容,2035年民航目标,其中一条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运输机场数量450 个左右,地面100 公里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 也就是在未来16年,机场数量要近乎翻一倍。毫无疑问,未来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建设机场,地面100公里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从这一条来看,未来西部地区的机场还会有很多。

与机场建设高潮形成对比的,则是飞机运力引进受限。一方面,老旧飞机在退役,另一方面,新飞机引进产能又跟不上。这一点在今年表现尤其明显。在737MAX出事以前,波音和空客的飞机订单都已经排到了8年交付时间。737MAX出事后,运力变得尤其紧张。另一方面,一些老的飞机又不可避免的要退役。前出后难进,今年运力增长恐怕要降到5个百分点以下了,这相比上半年8%的RPK增速,显然跟不上需求了。

如此一来,未来运力投放相比于机场建设,就显得运力不足了。那么各地方机场之间,为了争夺运力资源,补贴显然也是难以下降的。

2030年全球机场运营市场展望:行业洞察和机会评估,2019-2030

    欢迎与我们交流或定制研究项目

    或请致电:(86)-21-6852 1029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