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通胀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由于大宗商品的快速上涨,市场对制造业中下游非常悲观,认为增收不增利。
疫情以来,宏观经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快速切换,每个阶段的市场主题都不太一样,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不长。
我认为目前有两个新变量,可能会驱动宏观经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这里提出一个框架,从终端需求(分实物需求和服务需求),制造能力和原材料供应三个角度,来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去年2月,中国疫情大爆发,其他国家还行,全球最紧缺的是制造能力,除了中国以外的制造业国家相对比较收益。
第二阶段,去年3月,中国通过物理隔绝的方式来控制疫情,经济按下暂停键,其他国家也大爆发,终端需求、制造能力和原材料供应都下滑,相对来说终端需求掉的最厉害,经济严重通缩。
第三阶段,去年4-6月,中国迅速控制住疫情,且总结出一套模式,如何在社会控制的情况下尽量维持生产;其它国家还比较严重。中国国内的实物需求有所恢复,出口需求仍很差。
欧美通过大放水和经济补贴,居民手里的钱多了起来,有些甚至超过疫情前的工薪收入。大家闲着没事干,开始坐家炒股,那些跟疫情相关度较低的互联网、食品饮料股被爆炒。
第四阶段,去年7-12月,疫情对欧美社会的冲击相对稳定后,放水效果开始显现,欧美的实物需求逐渐爆发,并显著超过疫情前。此时中国社会除了服务业,其它已经基本恢复,中国的出口开始大爆发,制造业出现多年来的最景气局面。
南美疫情的作用显现,上游大宗商品的供应能力无法恢复到疫情前,叠加欧美实物需求的大爆发,大宗商品开始涨价。
第五阶段,今年1月至今,川普卸任前达成新一轮9000亿美元刺激计划,拜登刚上台又推出1.9万亿刺激计划,美国的需求再度向上。
中国在此时推出“碳中和”政策,给出上游供给收缩的预期,通胀被彻底点燃。
在通胀压力下,中国制造业的景气度有所下滑。
我认为目前有两个潜在的新变量。
第一个变量,随着疫苗的逐渐普及,欧美的服务业在快速恢复,这有可能导致实物通胀的斜率趋缓。
实物通胀的命门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在于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不均衡。因为服务业承载了最多的就业,如果服务业无法恢复,就业上不去,美国政府就要一直给居民发钱刺激,美联储要一直扩表刺激,居民拿到钱没办法去进行服务业消费,只能进行实物消费,导致实物通胀。
如果服务业恢复,就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美国政府就不需要再给居民发钱,美联储将可以着手缩表,实物消费占GDP的比例下降,实物通胀就会趋缓。
所以关键在于美国服务业恢复的进度,而这又取决于疫苗推进的速度。
疫苗普及,实物通胀见顶。
第二个变量,印度疫情爆发,且正在向东南亚扩散,这是对全球制造能力的重大冲击,如果东南亚也像印度一样,中国制造业将接管更多份额,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将会提高。
这两个变量,有可能盖过通胀,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宏观主题。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