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被称为当代建筑“粮食”。
投资水泥行业,了解水泥行业的历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虽然投资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预测,但是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看清楚当前水泥行业处在什么阶段?行业特性是什么?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重要企业的发展历史等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兴替”,就是兴起和替代的意思,讲的就是行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水泥的发明
现代水泥的发明,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史密顿发明了水硬性石灰。
1796年,英国人派克发明了罗马水泥。
1822年,英国人福斯特发明了“英国水泥”。
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发明了“波特兰水泥”(硅酸盐水泥)
为什么叫波特兰水泥呢?因为这种水泥硬化后的颜色,跟英国波特兰地区的建筑石料颜色相近。
1845年,英国人强生对阿斯普丁并不稳定的品质进行了生产工艺改进,由此,现代水泥的具体参数得以基本确定。
到此时,水泥的发明完全结束。此后,水泥工业的发展,都是生产效率的提升。
第二部分:水泥生产技术的进步
水泥生产技术进步,主要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提升幅度较小。
生产效率提高的意思,就是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成本的降低,对水泥的普及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又是由水泥生产窑的大型化、合理的形状所决定,因为这样会节约燃料,提升单位时间产量。
水泥的生产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煤、电、石灰石和粘土。
这张图能更直观的看到平均每吨水泥的成本构成。
水泥窑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仓窑、机立窑、立波尔窑、湿法长窑、预分解窑。
预分解窑,就是现代水泥窑的雏形。
以预分解窑为基础,生产技术继续发展。
从1971年到90年代中期,生产效率继续提升。
90年代中期至今,生产效率的提升遇到了瓶颈,提升幅度有限。
一般来讲,单条生产线单日生产熟料的产能越多,则效率越高,包括能耗、人工等综合成本最低。
日产熟料12000吨/天的生产线建造技术,10多年前就已经成熟了,并已经建造起来。10多年后的今天,12000吨/天的生产线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可见水泥生产技术的提升遇到了瓶颈,或者说有可能效率提升已经到头了。
当然,作为最好的徒弟,中国的工程师们早就已经消化并超过了他们的西方“老师们”。目前,中国的水泥生产线建造技术已经是全球领先。
一条最先进的生产线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产能最大、能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最高。
这些优点,都有量化的指标。作为外行的我,当时对这些量化指标是不懂的。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对水泥行业的投资,嘿嘿。
因为我把握住了重点:水泥生产线越大越好,各方面都越好。
第三部分:水泥企业的生命力-以华新水泥为例
1943年,华新水泥筹建,由华中水泥股份公司和昆明水泥股份公司合并而来。
华中水泥股份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的湖北水泥厂,并历经启新华记水泥厂、华中水泥厂、华中水泥股份公司。
1945年8月,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水泥厂筹建处正式成立。当年10月,华新水泥总部由昆明迁往武汉,以便指导大冶水泥厂建设。
1946年9月,大冶水泥厂破土动工。
1947年年底,向美国购买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全部运抵建设工地。
1948年,发生财务危机,建设资金缺乏,无法完成建设。
1949年,决定按最低要求先安装出一条能生产出水泥的生产线。
1949年4月,第一条生产线基本建成。4月9日生产出水泥1000多吨,但是又遇到销售难题。
1949年5月15日,湖北黄石解放,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冶水泥厂。随后帮助大冶水泥厂解决了生产资金、调拨物资、收购产品。一举解决了产销难题。
1950年12月,第二条生产线竣工。自此终于按计划完全建成投产。
1952年,董事会决定昆明水泥厂独立经营,自此,华新水泥绝大部分资产就是大冶水泥厂。年产量55万吨。是当时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企业。
由于1943年以前,华新水泥的前身生产能力并不强,资本也不多,而在1943年投入巨资新建大冶水泥厂并引入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线,我认为现在的华新水泥的种子,就是大冶水泥厂。
我愿意把1943年作为华新水泥的起点。
华新水泥最开始的这两条生产线,日产熟料能力为1200吨。
时至今日,不发达国家如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依然在新建日产1000吨熟料的水泥生产线。
当然,今天的1000吨生产线技术跟1943年华新水泥生产线的技术相比肯定更先进。
中国国内在去产能的背景下,才开始逐步淘汰日产2000吨的水泥生产线。
可以想象,华新水泥这两条日产1200吨的水泥生产线能够服役多久。是不是有点印钞机的感觉?
由于没找到华新水泥这条生产线具体的时间,我个人根据技术的发展、当时的经济形势,初步估计这条生产线服役时间超过30年,甚至更久。
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秦岭水泥湿法生产线。
秦岭水泥湿法生产线于1956年5月筹建,1958年正式施工,1959年11月3台窑先后投产,年产能69.7万吨。1974年扩建4号窑及其配套工程,水泥年产能增加了21万吨,每台窑日产水泥熟料700吨。
2008年5月1日,秦岭水泥湿法生产线关闭停产。
秦岭水泥湿法生产线技术属于湿法回转窑,跟华新水泥当时从美国采购的设备属于同一种技术。都是湿法回转窑。
秦岭水泥这条生产线服役时间从1959年年底到2008年5月,累计接近50年。
这个事情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得出一个结论:水泥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多么缓慢啊!投资人的好消息!
如果技术进步飞快,那么前几年投资的生产线很快落后,可能当时的本金都还没来得及收回就要重新投钱建立新的生产线。
而生产技术缓慢升级这一特性,对投资人是极为友好的。
继续回来讲华新水泥的历史。
1953年,华新水泥归属中央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领导,生产销售都纳入国家计划。
1956年,成为建筑材料工业部的直属企业。
1993年,华新水泥上市。
2008年2月,瑞士Holcim公司持股比例提高到39.88%,成为最大股东。从此,华新水泥成为外资控股、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华新水泥的历史,技术进步。
华新水泥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水泥生产技术的进化史。
在不断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不断用最新的技术来建造新的生产线,因此,各种技术的水泥生产线并存。
除非旧的生产线实在效率太低,或者政策的原因,才退出市场,用新技术的生产线来代替。
而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持续很长的时间。
也就是说,旧技术的生产线存活时间很长,在很长的生命周期里,不断为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
关于华新水泥的历史讲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一句话,我想说的是:水泥企业是真正的永续性企业,而且对管理层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第四部分:最新技术进展及中国的赶超
在技术进展到预分解窑新型干法之后,其实技术进展就遇到了瓶颈。
后面的一些技术发展,相对而言就属于小碎步前进了。
包括:
1、低温余热发电
2、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
3、降低粉尘和有害气体排放
中国的工程师们,在引进、消化吸收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成功的超越了他们的西方老师们。
进入21世纪后,水泥生产线90%以上都由中材集团承包建设。中材集团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一举成为国际市场份额第一名,超过45%。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