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望迎来机器人建楼时代: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建筑工老龄化何解?

传统建筑业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建筑工老龄化何解?

未来有望迎来机器人建楼时代

一座建设中的高楼,没有工人晃动的身影,没有昼夜忙碌的场面,一道道建筑工序中,灵活智能的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操作施工。这种类似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变成现实。

中国是建筑大国,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工人队伍,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凭借勤劳的品质和辛苦的付出,在大小城市的土地上盖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如今,曾经的一代建筑工人逐渐老去,建筑业“危、繁、脏、重”的特点,正在丧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一项来自建筑行业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建筑工人平均年龄已经接近50岁,比2007年增长了10多岁。建筑工人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高发,建筑工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缺少年轻工人,人工成本升高,未来建筑行业可能面临着劳动力青黄不接的困境。

针对中国与其他国家都面临的这个难题,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传统建筑业上,研发机器人在一些建筑工序上替代人工操作,正是这一探索的方向。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市场细分:按产品类型(SCARA 机器人、关节机器人、人工辅助机器人、笛卡尔机器人);按应用(搬运、分配、焊接和焊接、组装和拆卸等);按最终用户(食品和饮料、汽车、医疗保健和制药、电气和电子等)和地区——市场规模分析、2014 年至 2019 年的份额和趋势以及到 2030 年的预测

在国内,碧桂园集团旗下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在尝试将这种设想变为现实。据博智林机器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家公司已经在加快研发适合建筑工地使用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出来后,将率先投放在机器人谷的总部基地组团参与作业,不久后就能用机器人来进行部分建筑操作。

为了支持这种大胆的科技探索,碧桂园集团计划五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入800亿元,将机器人运用到建筑建造、社区服务、生活起居等各类场景当中。未来的规划中,研发出的建筑机器人和服务类机器人会广泛应用于楼宇建筑和装修、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保安、救援、监护等工作。

国外的一些公司,已经将无人机应用到建筑工地的测绘工作上。“天花板安装工”“焊接工”“搬运工”等工种的机器人,出现在建筑公司的实验工地上。建筑机器人在高强度、高效率、误差小等方面,拥有着人工无法企及的优势。

在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机器人的部分功能,比如铺木板地砖的机器人,已经能够以固定的倾斜角度完成铺排地板的整个动作;平整地面的机器人则会使用传感器进行测量,确保地面高度保持同一水平线,比起建筑工人而言,机器人能将地面平整度的误差降得更低。这些研发中的智能建筑机器人,将完成一些比较危险和难度较大的建筑工序。

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和投入使用,无疑需要大量的高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发人才队伍作支撑。成立于2018年7月的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截至2019年2月,人才团队规模接近9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超过49%,而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超过41%。

为了让“中国建造”更具有科技含量,迎接不久后机器人建楼时代的到来,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建议,政府层面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施工单位积极导入建筑机器人。

从全部人工建楼时代走到全部机器人建楼时代,对人类科技发展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是人类智慧需要迈出的一大步。

在这一大步的过渡阶段,仍旧需要一定比例的人工来操作,正如杨国强在提案中所描述的一样,“如果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工作用建筑机器人完成,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可以解决建设中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

    欢迎与我们交流或定制研究项目

    或请致电:(86)-21-6852 1029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