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市场研究与分析

最新报告:2020-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研究报告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人类最重要的豆类。因其富含丰富的营养与优质蛋白质,所以还素有“田里的肉”之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类。”而大豆正是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作为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油脂产品之一,大豆已经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产业链发展完善,具体包括上游大豆种植、中游大豆加工、下游大豆产品销售三大环节。

对于上游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种植历史已经长达5000多年,是全世界大豆原产地和大豆的故乡(大豆品种达2万多个)。在上世纪30年代末,我国大豆产量占据着世界产量的90%以上,并且1995年之前我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国内大豆的产量完全满足国内大豆产业链的需要。

最新报告:2020-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研究报告

然而,自大豆危机爆发后,短短十几年,我国大豆产业已经发生了巨变,目前我国全球大豆产量占比仅4.41%。而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此期间得益于高机械化水平,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具体来看,当前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大豆产量一共占了全球大豆总产量达80%左右。其中,美国大豆产量占比34.29%,巴西大豆产量占比32.45%,阿根廷大豆产量占比15.25%。

大豆中游环节主要以加工为主。

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2003-2004年大豆危机导致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几乎全军覆灭。“大豆危机”发生前,由于国内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大量投资大豆压榨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大豆危机”发生后,我国大豆产量迅速减少,大豆加工业长期被压制在亏损线附近,而外资通过收购、参股国内大型粮油企业获得大豆进口权,压榨能力逐步被外资霸占。在2005年初,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外资就控制了64家,占总数的66%。如今,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经形成“外资为主导、大型国企次之、民营企业补充”的市场格局。

下游为大豆产品终端需求。从大豆产业链的传导机制来看,除了直接种植大豆作为粮食外,大豆很大比例被用来榨油,而剩下的豆粕还可以加工成饲料。

最新报告:2020-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研究报告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植物油和动物蛋白需求增加,使得近十几年以来全球大豆产量整体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的趋势。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球产量已达到3.66亿吨。

我国大豆消费中大约77%用于粮食和油料,23%用于禽畜的饲料。大豆产量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不断增加的,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均消费量引致的需求却使得自身生产满足不了快速增长消费。按2007年我国人口数测算,当时我国人均年度豆油、豆粕消费量分别为7.1公斤、22.7公斤,而美国人均年度豆油、豆粕消费量则为30.4公斤、106.7公斤,最近几年,我国大豆消费量占了全球消费量超过30%。而在生产方面,我国大豆产量仅占全球产量约4%。

整体上,我国大豆产品的生产消费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严重失衡的状况,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使得我国对进口大豆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大豆进口依存度也超过80%)。因此,我国大豆还需要非常依赖于进口。如,2017年我国共进口大豆9556万吨,其中有34%来自美国,美国仅是把大豆约50%用于出口,其中对我国的大豆出口量就高达出口总量的62%。并且,我国进口大豆基本为转基因大豆,绝大部分大豆进入了压榨行业。

最新报告:2020-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研究报告

过去几年,伴随着对美依赖度较高的大豆农产品关税反制措施的实施,我国对美国大豆的进口量迅速下降,而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市场和国内市场成为了大豆供给的主要补充力量。

随着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对我国大豆出口量剧增,自2013年以来巴西已超过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大豆来源国。2017年,巴西大豆出口总量7050万吨,其中对华出口5093万吨,超过其大豆出口总量的70%,剩下第三、第四大来源国阿根廷、乌拉圭每年可供出口的大豆总量分别不足1000万吨、300万吨,且对我国出口量已经占其出口总量的80%以上。然而,若我国完全不从美国进口大豆,那么即使巴西大豆全部出口我国,可能也无法完全弥补美豆的供应缺口。

最新报告:2020-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研究报告

因此,唯有国内亩产提升才是解决大豆需求迷局的关键钥匙。从美国历史来看,较高的机械化、规模化水平、突出的土地资源禀赋、先进的种植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多个因素造就了美国领先的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因此,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快了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推进,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尤其针对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现状,还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农民种植大豆,包括对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等优势产区的大豆种植户给予补贴,使得大豆的种植面积在近几年也有明显回升。

    欢迎与我们交流或定制研究项目

    或请致电:(86)-21-6852 1029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