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 年,人类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产生了激光。
那时候人们应该不会想到,这神奇的光束会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深刻影响了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变革,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更不会想到,激光会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共同被视为20世纪的现代四项重大发明。
从激光技术诞生之日起,我国就一直紧跟世界激光技术发展趋势。受益于新能源、消费电子、PCB等加工设备的需求,近些年我国激光行业迎来大发展。
在设备制造领域,国内诞生了诸如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等明星公司;在激光器领域,锐科激光和创鑫激光也在茁壮成长。
但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国内诞生的激光企业,以装备制造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居多,上游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供应商偏少。
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生产商虽然市场空间不会很大,但一般集中度高,对下游议价能力强,面向的客户数量和下游应用面很广。
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虽然市场空间大,但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竞争也更大。
因为设备制造很占场地、人员和资金,因此大多公司只能向大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应用领域和客户会较为狭窄和单一,具有很强的周期性。
当然,靠做设备富起来的设备提供商们,目前都在往上游核心元器件、零部件发展;核心零部件提供商们不满足于现状,也会往下游发展做大规模,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当下国内激光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个领域往全产业链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制造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激光产业正驶入高速发展期,激光行业的格局也将迎来更大变数。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工业激光企业上市热潮。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基本涵盖国内工业激光整个产业链上的明星公司。并且这些公司在业务、人员和股权上频繁交集,堪称“工业激光宇宙“。
一个行业发展,必然会催生一批伟大的公司。激光行业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谁值得你关注呢?
/ 01 /
国内工业激光设备,竞争激烈的市场
激光技术要想用于工业生产,必须要用到激光加工设备。生产一台激光加工设备,根据供应链划分,至少需要3个层级:核心元器件层、核心零部件层、设备制造层。
相比生产“机床加工”设备的上市公司动不动巨亏甚至ST,国内激光设备企业无论是业绩还是世界影响力都堪称“逆天”。
国内激光加工设备企业有多牛?看看最具代表性的大族激光(002008.SZ)和华工科技(000988.SZ)。
成立于1999年的华工科技,是国内资本市场首家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激光加工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家电、船舶工业、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33亿元,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华为、小米(01810.HK)、格力(000651.SZ)、江南/大连造船厂、京东方(000725.SZ)、一汽、马自达都是其重要客户。
成立于2001年的大族激光,目前排名亚洲第一、世界排名前三。其产品覆盖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高功率激光切割及焊接设备、PCB钻孔机、半导体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公司2018年营收110.3亿元,净利润17.19亿元,苹果、华为、富士康、宁德时代(300750.SZ)均是其重要客户。
不难发现,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头部企业,不仅在收入规模上跻身世界前列,其产品性能和质量也深受国际巨头用户们的认可。可以说,工业激光设备撑起了中国先进制造的门面。
除大族激光、华工科技外,国内资本市场还有多家激光加工设备企业,一些业内较为知名的激光加工设备企业,也都在排队申报IPO。
这些企业在激光加工领域各有所长,也都跻身消费数码、汽车、新能源、家电、船舶、航空航天等巨头们的供应商行列。
当然,激光设备行业百家争鸣,说明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
尽管国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设备加工企业,但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这些激光设备提供商大多从事“系统集成”业务。
正是由于主要从事“系统集成”业务,注定行业技术门槛没有其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高。行业竞争是否激烈,取决于核心元器件的“采购门槛”。
过去十几年,国内激光设备核心零部件-激光器被国外巨头IPG把持, 大族激光通过和IPG的战略结盟,以最优价格采购IPG先进的激光器产品。
相同配置下,大族激光设备价格可以比其他设备厂家价格更低,以此占据国内设备终端市场。同时大族激光也帮助IPG撑起在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双方合力修筑了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
但近些年,国产低功率激光器质量趋于稳定,已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国产高功率激光器质量和性能也在不断完善,实现进口替代是趋势。
随着国产中低功率激光器技术日益成熟,且性价比优势明显,导致激光加工设备的技术门槛大幅度降低,行业竞争加剧。
不管是大族激光还是华工科技,现在都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巨头。2018年,国内激光加工装备市场规模为605亿。收入排名第一的大族激光市场占有率约为18%;第二名华工科技市场占有率只有8%左右。
可以预见,国内激光加工设备行业百家争鸣的格局还将延续。不过,比竞争激烈更应该引起投资者关注的,是整个设备厂商们的处境。
/ 02 /
大族激光陨落背后:
设备行业躺着赚钱时代一去不复返
随着经济环境和下游行业景气程度变化,竞争激烈的中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躺着就能赚钱”的日子已经结束。
过去几年,激光加工设备应用最广泛的,是消费数码和新能源电池两大行业。
中国激光加工设备提供商的产品,也主要应用于这两大行业,且普遍存在大客户依赖问题。随着两大行业境遇不佳,激光设备企业的盈利空间自然受到影响。
它们的日子有多不好过?大族激光能给你答案:
依靠消费数码,尤其是苹果巨额订单驱动的大族激光,随着行业景气度下滑遇到了“困境”:2019年上半年,公司消费电子业务收入下滑17.67%,净利润下滑57.17%。受此影响,总收入也同比下滑7.30%。
龙头尚且如此,其他中小企业的境遇可想而知。
新能源汽车领域风光依旧,但背后已经是危机重重。
虽然在汽车行业萧条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依然逆势上涨。但作为一个严重依靠补贴的行业,近年来补贴发放延迟给整车厂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这种压力又从整车厂向上游动力电池厂家和为动力电池厂家提供激光加工设备行业传递。
以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2家知名上市公司,国轩高科(002074.SZ)和宁德时代为例。
自2016年起,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的毛利率和存货周转率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
动力电池厂家的压力,自然会转移到服务于它们的激光加工设备厂家。
收入来自于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且主要客户包括国轩高科和宁德时代的2家激光设备企业,不管是毛利率还是应收帐款等营运数据,也都出现了恶化。
2家企业作为非上市民营企业,其抗风险能力和融资能力偏弱,为了上市要维持业绩增长,但又要面对越来越大的资金占用问题,其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更主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在明年年底完全退出。“断奶”后,有多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大滑坡甚至被淘汰?行业“洗牌”的阵痛会有多久?短时间内,我们都难以预见。但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对个别激光加工设备提供商将造成致命打击。
你可能会说,上述不利局面也不用太悲观,毕竟设备行业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目前恰好处在周期性低谷罢了。
的确,消费数码行业使用的激光加工设备,不是什么耐用设备。苹果这样的巨头在高频高强度使用下,寿命通常只有3年。2017年爆发的消费电子领域,预计将在2020年有望回暖。
而激光加工技术在汽车制造、办公家具、健身器材、农业机械、航空航空、船舶等行业的渗透率提升,对于激光设备企业都是利好机会。
但是,上述这些机会,都已经属于存量的更新和替代,并非新兴市场的拉动。既然是靠存量市场,那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要面临的竞争,必然会愈发激烈。
/ 03 /
“苦逼”的激光器生意,国内企业也在崛起
激光加工设备崛起的同时,国内激光核心零部件生产商也在崛起。
在激光设备中,激光器是激光设备的心脏。犹如CPU之于计算机、发动机之于飞机。激光器的性能、质量和价格决定了一台激光设备的性能、质量和价格。
根据介质的不同,激光器可分为二氧化碳激光器(气体激光器)、YAG激光器(晶体/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
由于制造成本更低、技术成熟、体积更小等诸多优势,光纤激光器近年来发展迅速,是最有前途的激光器。
2017年全球的工业激光器4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光纤激光器的销量就达到22亿美元。
图:全球工业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市场情况(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创鑫激光、锐科激光(300747.SZ)和杰普特是国内最早进入激光器的3家企业,主要产品也为光纤激光器。三家企业也是国内的领军企业。不过三家公司虽然都是做光纤激光器起家,如今的发展路径已有所区别。
杰普特光电侧重于往下游应用端发展,其核心元器件自产化和国产化水平较低。创鑫激光和锐科激光都选择“器件先行”的发展策略,光纤激光器的核心器件都在逐步实现自产。
杰普特选择朝下游走,也可以“理解”。相比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光纤激光器领域略显“苦逼”。
之所以说“苦逼”,是针对产品的研发难度和市场规模而言。激光器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大。即便研发成功,若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主要的是,虽然研发难度大,但市场空间却很小。作为当下最主流的光纤激光器,每年全球也就20多亿美元。
研发难度大、市场空间小,且国内市场已被国际IPG(中文译名:阿帕奇激光)寡头垄断,新进入者想分一杯羹很难。
加上设备端需求旺盛且可以快速切入,所以国内诸多激光器企业失去了研发的耐心,选择向下游发展。
不过,坚守激光器研发的中国企业们,必然也会得到坚守的回报。
这些年,国产中低功率激光器质量趋于稳定,凭借性价比优势已经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国产高功率激光器质量和性能也在不断完善,实现进口替代是趋势。
国内企业的崛起,IPG产品难以有性价比优势。即便在降价三次之后,其产品单价依然要比国产激光器高出10%—20%。没有性价比优势,近年来IPG的中国市场在被快速蚕食。
蚕食IPG市场份额的,主要是创鑫激光、锐科激光。锐科激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IPG,市场占有率约为17%;创鑫激光仅次于锐科激光,市场占有率约为13%;杰普特光电的市场占有率则是约5%。
往下游发展的杰普特从激光器的队伍中“掉队”,留下的创鑫激光和锐科激光谁能胜出,还真不一定。
/ 04 /
国内激光器行业龙虎斗
对于激光器来说,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功率。功率越高,威力越强。IPG的超高功率产品功率可达100000W,产品理论功率甚至可达500000W,国内企业能做到的最高功率只有25000W,足以见其技术优势显著。
但实际应用中,如此高功率的产品使用空间非常有限。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激光设备生产企业使用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集中于2000W-6000W之间,就算是超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也只集中于10000W-20000W之间。
现在,国内领军企业基本能达到这一标准。比如,创鑫激光多模块连续光纤激光器最高功率已经达到25000W。
目前,在低功率领域国产激光器占有率已达95%。国内中高功率激光器稳定性方面,与国际巨头还有差距,还在逐步替代过程当中。目前中功率领域国产品牌占有率为30%,在高功率领域国产品牌的占有率,还不足20%。
2013 年-2019 年中国低功率光纤激光器销售数量情况(台)
2013 年-2019 年中国中功率光纤激光器销售数量情况(台)
2013 年-2019 年中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销售数量情况(台)
创鑫激光和锐科激光,正围绕千瓦级激光器展开激烈角逐。两家公司万瓦级的产品也研发成功,并开始投放市场。创鑫激光与锐科激光最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产品比较情况如下:
除了功率这种技术指标,先发优势对于激光器企业争夺市场也非常重要。
2016年前,锐科激光和创鑫激光在低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领域,不相上下。但2016年,锐科激光率先将研发成功的中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投入市场,形成了1-2年的先发优势。
依靠先发优势 ,锐科激光拉开了与创鑫激光的差距。虽然创鑫激光目前已经开始销售中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但该类产品收入规模远落后于创鑫激光,毛利率也落后锐科激光10多个百分点。
这还是在销售费用率远超锐科激光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这就是后入者的“代价”。
当然,除了推出时机落后创鑫激光,上述局面的造成也与创鑫激光自身产品质量有关。作为创鑫激光应战的产品,其连续光纤激光器在2016年投入市场后不久,就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现今都还在爬坡状态。
可以说,失去先发优势,创鑫激光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缩小与锐科激光的差距,创鑫激光目前在新产品的功率等核心指标上面要压过锐科激光一截,同时也在谋求科创板上市。此次科创板的募集资金用途,还将投资于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不过锐科激光也没有睡大觉。除了自研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外,锐科激光在今年,收购了国内知名高功率超短脉冲激光器厂家国神光电51%的股权。
目前,国神光电研发的产品已进入全球前三大LED芯片制造企业,用于切割芯片材料,还进入了苹果公司代工厂,销售总额超1亿元。
国内激光器行业龙虎斗的格局,还没有结束。
/ 05 /
美中不足:核心元器件国产化才刚起航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制造的崛起,主要依靠较低的人力成本,换来的价格优势。很多行业是这样,但在激光器这种核心尖端产品并不适用。
锐科激光们之所以能够成为IPG在华的强力挑战者,除了人力成本优势外,更多的是依靠提升核心光学元器件的自产率,或国产替代率水平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形成性价比优势。
光学器件占光纤激光器成本 40%-60%,而结构件和电路的成本占光纤激光器成本 20%-30%左右。
光纤激光器中核心元器件与光纤激光器的构成关系参照下图:
图:低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构成示意图
图:中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构成示意图
图:光纤激光器泵源中的核心元器件构成示意图
目前,锐科激光和创鑫激光是核心元器件自产率最高的中国企业。
除了锐科激光、创鑫激光在不断提升核心器件自产率外,在激光芯片和特种光纤领域,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发展势头很猛的企业。
在激光芯片领域,国内已涌现出“长光华芯”和“瑞波光电”为代表的在大功率激光芯片取得巨大突破的企业。
目前“长光华芯”和“瑞波光电”都已开发出应用于工业加工的10W 808nm单管(190微米条宽)芯片、10W 880nm单管(350微米条宽)芯片、15W 915nm单管(190微米条宽)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长光华芯已成为锐科激光的主要芯片供应商之一。
在激光器特种光纤领域,上市公司“长飞光纤”(601869.SH)早在2016年就开始涉足,并与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光电率先开展合作。最终在2018年底,“长飞光纤”产品具备了特种光纤的进口替代能力,并成为杰普特光电和创鑫激光的核心供应商。
锐科激光对于激光光纤,采取“自产+外购”两条腿走路的方式。2017年公司收购了控股股东航天三江集团旗下的睿芯光纤,并且开始大量采购睿芯光纤采购特种光纤产品。
不过在国产化替代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国内在激光核心零部件领域还很薄弱。中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所需要的芯片、光纤、光纤光栅等重要元器件,国产产品在性能、稳定性还不具被全面替代国外产品的实力,上述光学器件依赖进口的格局仍将维持一定时间。
但长期来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国产替代进口是必然的事情。
/ 06 /
设备提供商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谁更值得关注?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还有未来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激光加工设备提供商们,开始打起激光器和核心元器件的“主意”,开始对上游进行布局和整合。
曾经和IPG亲密无间的大族激光,目前在中低功率激光器上,已逐渐开始自产或者国产替代(自产率还未见披露)。2016年,大族激光还收购了加拿大特种光纤厂家Coractive公司80%股权,以进一步加强公司对激光器核心元器件技术的掌握能力。
大族激光的主要竞争对手华工科技,更是进军全产业链。其不仅一手培育出了锐科激光,还在2014年投资了激光器芯片企业长光华芯。长光华芯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率先突破,打破了国内激光器领域长期依赖进口“有器无芯”的局面。
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华工+锐科+长光的“华工系”目前已经悄然形成了“激光芯片+光纤+激光器+激光设备+激光应用”的全产业链能力。
设备商们介入上游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激光器占设备中的成本居高不下,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利润和供应链可控,这是必然。
另一方面,相较于设备提供商,产品和市场成熟后的核心零部件,日子要“滋润”很多。
比如激光器。作为激光加工设备中的核心零部件,目前行业集中度很高,面向下游能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成熟激光器企业的“滋润”日子,我们可以对比激光器企业和激光设备企业的毛利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上面找到答案。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以IPG、锐科激光为代表的激光器企业,在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较设备企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这正是掌握核心技术后,在面对下游较强议价能力的体现。日子更加滋润,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下游设备生产商们,惦记上游“蛋糕”的原因。
所以,在工业激光产业里,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当前这个存量竞争的时代。
虽然核心技术研发很困难、研发失败风险很大,但只要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就会“苦尽甘来”。当然上市公司直接通过并购,来获得现成的核心技术也是一个途径。
随着下游企业往上介入,单纯至做核心零部件、元器件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挑战。为了应对下游客户“抛弃”自己的风险,从事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的企业索性自己做设备。
随着激光行业快速发展,产业垂直整合也是趋势。国内工业激光产业原有的元器件层、零部件层、设备层的行业分工会越来越模糊,行业格局将会万变莫测。
但有一点不会变的是,中国激光核心部件强势崛起,中国激光产业链全面自主,核心,可控指日可待。那些能够实现激光产业链全领域布局的公司,未来潜力肯定不可小觑。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