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图标 元哲咨询

中国医用敷料市场研究

皮肤受到创伤、烧伤、脓肿溃烂等原因引起的伤害后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问题,如细菌感染、水分和蛋白质过度流失、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调等,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皮肤损伤后,通常需要采用皮肤的替代品即医用敷料来保护伤口,防止创面感染和严重脱水,提供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境,促进创面愈合。

一、医用敷料

医用敷料是用于对各种创伤、创口表面进行临时覆盖,使之免受细菌感染及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起到保护创口、创面,促进愈合的医用卫生材料。

医用敷料以“湿润愈合理论”作为分界线区隔为传统和新型医用敷料。过去,医学界认为保持干燥对伤口愈合有重要意义,因此,天然纱布、棉垫和合成纤维等保持伤口干燥的医用敷料属于传统的医用敷料产品。

1962年,英国人winter提出了“湿润伤口愈合理论”,使得人们对伤口愈合过程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新型医用敷料出现。截止目前,新型医用敷料涵盖有泡沫敷料、海藻酸敷料、聚合物纳米纤维敷料、水胶体敷料、湿膜敷料、胶原海绵以及人工真皮修复材料等等。

二、医用敷料产业链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医用敷料行业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具体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医用敷料生产商以及下游终端客户三大环节。

医用敷料行业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棉纱、无纺布和其他化纤类原料。其上游产业主要是棉纱产业、棉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产业。由于棉花的价格直接影响棉纱、医用纺织布的制造成本,进而影响医用敷料产品的制造成本,因此医用敷料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棉花、棉纱和石油价格的波动干扰。

中游是医用敷料品牌商或生产商。在我国,医用敷料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多以出口起家,早期凭借着人力成本优势,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医用敷料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国。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用敷料生产企业以贴牌生产(OEM)为主,为欧美发达国家提供代工生产服务。据统计,2015年欧洲医用敷料产能外包已达90%左右,美国产能外包约为60%。

医用敷料下游终端客户来自各级医院、社区诊所、OTC药店以及其他医疗机构,最终消费群体是患者。其中,医用敷料在对医院和药店进行销售均采用竞争性定价模式。并且,医院在进行采购时还需要通过招标或竞争性谈判。

三、医用敷料市场

由于医用敷料主要应用于伤口护理、患者护理、手术及外科等方面,因此其行业需求呈现一定的刚性。

随着全球人口基数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医改政策逐步落实以及医疗保障持续完善等因素。加上受手术量上升、新兴国家市场增长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球医用敷料市场处于扩张阶段。

根据Freedonia的统计及预测,2015年全球绷带及医用敷料市场规模达188.4亿美元,较2010 年增长30.65%。2020年全球绷带及医用敷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44亿美元,2025年则可达313亿美元。

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医用敷料消费市场。他们凭借着领先的生产技术、人才优势拥有众多全球知名的大型医药跨国企业,并且涵盖的业务类别和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和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目前占据了全球高端敷料市场的主要份额。比如,医用敷料领域经营规模较大的国际企业具体包括有Smith&Nephew、McKesson、Medline、Hartmann、Lohmann&Rauscher以及Medtronic等这些知名公司。

四、医疗敷料主要厂商

在国内,伴随着医疗资源逐渐丰富、医疗保障力度加大、基础医疗建设加快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等因素旳推动下,我国医用敷料由2013年的85.3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25.4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7%,2021年我国医用敷料行业的国内市场规模可达238.34亿元,复合增速为13.43%,表现为较高的成长性。

然而,我国医用敷料企业多以出口起家,进入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尤其是一些高端医用敷料市场如新型伤口敷料进口需求较大。此外,为国外品牌商进行贴牌生产的经营模式、国内人力成本的提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还给行业利润水平带来一定压力。2018年我国有超过5500家企业从事医用敷料产品的出口,出口企业数量较去年增加1000余家左右,但大部分为规模较小的小型企业。截止现在,前三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不足10%,而前十大企业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额却超过27%。

就目前来说,随着国内企业的加大市场开发和产品研发投入,产品加快升级,并在进口替代及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等政策推动下,预计未来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高。那些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会逐渐走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利润水平。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退出移动版